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Glock 17

哈格枪套

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由战争催发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在那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唯一保持不变的好像只有各国军队手里的手枪。直到80年代初,美国将兵们手里还用着上个世纪初勃朗宁设计的1911。
    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也配发着同样由勃朗宁设计的大威力手枪(P35)。 
战后两大阵营里的大国小国们,登月飞天,下海探油,核弹氢弹,电视电脑,哪儿哪儿都是热火朝天,但却没人去重新审视自己军火库里的手枪设计。似乎只要还能用,还可以装配,就没有必要去踏破陈规。

Glock 17的发展

01.  标新立异的传奇本奇

      直到奥地利再也忍受不了继续给警察和军队配发早该被时代淘汰的二战手枪,这才打破了将近50年的停滞不前。从此,一个传奇横空出世:Glock 17。它不仅仅打破了近百来人们对手枪的认知,还成功地打破人们对枪支设计材料的偏见。枪支设计的主体材料由约定俗成的金属改变为了新型塑料。一时间,业内业外,大惊大喜,塑料还能造武器?更厉害的是,这塑料武器,可一点也不塑料。

    没有润滑油?没问题!

    水下发射子弹?没问题!

    枪从高空坠落?没问题!

    苦寒或酷热的外部环境?没问题!

    无论是暴土扬烟的中东,还是遍地沼泽的南美,似乎除了把Glock 17直接扔进滚滚岩浆里,就没有任何自然条件可以阻止其正常作业。在网上随手一搜,就可以找到各种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对Glock 17进行压力测试的视频。测试结果,几乎无一例外——Glock 17根本不在乎任何自然或人为的恶劣外部条件,只要子弹上膛,就能手起弹出,绝不虚发。

02.  从标新到标杆

    Glock 17这种”混不吝”的性格特征很快为其在业内赢得了“手枪里的AK47”的美名。因为在当时所有手枪设计里,没有一款的抗压能力可与之相提并论。这让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为实用高效,也让其成为业界广泛追捧的香饽饽,一时间收获赞誉无数。于是乎,各个品牌开始纷纷抛弃旧日陈规,开始将Glock 17作为新设计的参照物。

    从最早的Smith and Wesson Sigma,到最新的Sig M18,都在简化零件和提升抗压能力等方面对Glock有不同程度的模仿。

    与此同时,Glock也成了枪迷心中衡量手枪的一把标尺。无论是恒久流行的经典款型,还是狂拽酷炫的业界新宠,每每被人拿起的时候,不出两三句话,准会被问:这把枪和Glock比起来怎么样?Glock能有今日之江湖地位,为其打出有力一拳的Glock 17 真是功不可没。

03.  肚子大不吃亏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Glock 17有17发子弹的弹匣容量(补充一句,Glock17 并非以子弹容量命名,而是Glock的专利项目排序,即Glock17是Glock公司的第17个专利产品)。在其刚上市的年代里,没有任何一个手枪的子弹容量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大容量的弹匣可以减少持枪者在实战中填装子弹的次数。再加上非原厂配件,Glock 17的弹匣容量可以到22发以上。无论是一般使用,还是警用军用,都填补了手枪火力不足的问题。

04. 划时代的第五代

最新一代的Glock17,也就是Glock的第五代产品(Gen 5),在前四代产品优良的性能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原有的设计进行了可圈可点的改造。例如:Gen 5改良了枪管,不仅换掉了从一代开始一直沿用的膛线设计,还加工了枪口,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枪管,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枪管的准确度。另外,Gen 5第一次使用了左右手都可以使用的套筒锁(slide stop),堪称左撇子的福音。左手持枪的人,使用起来一样方便不别扭。Gen 5还改良了弹匣,将原来黑色的弹壳板(magazine follower)改为红色。看似不经意的修改,却让弹壳板更为醒目, 方便了使用者判断枪体情况,从而大大减少了换子弹时由误判造成的事故和失误。

Glock 17的竞争对手

Glock 17问世以来,除了最早被短暂质疑过“塑料枪,搞笑呢”,那风光程度,一时无两,堪称手枪界“顶流”。在各个细分市场都表现抢眼。不仅被不下四五十个国家选为军警单位的制式手枪或备用武器,亦在民用市场被广泛用于运动射击和单兵防卫。    这一下把波澜不惊的小型武器制造业搅浑了。许多厂商虽然不愿被扣上“模仿跟风”,“步人后尘”的帽子,但是更不甘心让Glock独霸市场。为了对抗Glock的“First mover advantage”,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一场多快好省,超格赶洛的运动在业界悄悄开展了起来。枪厂们纷纷投入了“Glock killer”的研发设计中。特别声明:因为Glock是Striker Fire,为了方便比较,以下选出的手枪,均为 Striker Fire。

Sig P320

上世纪80年代,风评尚佳的Sig P226,因为价格原因惜败于Beretta 92F,Sig可谓对与美国制式手枪合同失之交臂有着切肤之痛。之后许多年,Sig在警用市场多次向Glock发起挑战,却屡屡挫败。

可Sig不抛弃,不放弃,在2014年的shot show上推出了P320系列手枪。

Sig P320 (左) vs. Glock 19(右)

P320不同于其他“塑料手枪”的最大优点,便是它是真·模块化设计。

P320真正被ATF认定为必须带有序号的“手枪”,只是处于模块式设计中心的框架而已。枪主可以将带有枪号的扳机组件安装在Sig提供的四种不同大小的套筒座上,从而将枪械转换成不同的口径或者尺寸,而在美国这些零件由于不算作枪所以不需要注册。

所以,不仅使用者可以自由组合上下机匣,而且第三方制造商也可以为P320设计上下机匣。

P320推出市场后,正值美国国防部提交更换制式手枪的提案,CZ,Glock,Beretta,Ruger,FN,STI,Kriss Vector,Sig等大厂都提交了设计。

得票最高的两个设计是Sig P320和Glock 19X,两把枪在各项指标里均是势均力敌。

2017年1月19日,美国国防部正式与Sig签署了价值五一八千万美金的合约。

Sig终于一雪前耻,成为了第一个在制式手枪合同上打败了Glock的公司。

装备美军的SIG P320有标准型和紧凑型两种,分别命名为M17和M18,前者装备陆军,后者装备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

Glock自然不会服气,甚至提出了让国防部重新考虑的要求。但是国防部仍然坚持选择Sig作为新一代美军的制式手枪。最重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其模式化的设计,军队可以按需求选择装配不同的口径和尺寸。而对于普通人而言,买一把等于好几把的设定,也非常实用。

木秀于林风必摧,P320上位后的路却并不平顺。

2016年,有人发现P320在自由落体实验时,如果套筒尾部先着地,多次因为震动而自动开枪。这个在影视剧里才会出现的狗血桥段,连二战时的1911都不会出的问题,居然出现在了美军新欢P320身上。

Full size P320 drop test
M18 drop test

消息传出后,许多业内人士和消费者都拿P320做起了实验,发现,嘿,还真会走火。Sig的管理层,不知道是建模推算了风险与收益,觉得不干扰国防部合同是头等大事,还只是拍了下脑袋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毅然决定不召回市面上的P320,而只提供维修服务。如果你担心你家P320有质量问题,可以自己寄回原厂进行维修。

不知道目睹了这一切的Glock是会开心还是难过。对于一直对Sig不甚感冒的我来说,只能用一句军队里的老话来提醒所有携带M17/M18的士兵们:Never forget, your sidearm is build by the lowest bidder。给你的,都是最不贵的.

只有打败第一,才能成为第一。多少年来,奔着Glock去的手枪不计其数,各有优劣。无论是M&P的卷土重来,还是P320的赢下大标,都只是一个开始,想真正动摇Glock在手枪届霸主地位,都还需假以时日。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购物车
滚动至顶部